English|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MENU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队伍»专家风采

功勋专家:建院55周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刘松泉、吕飞杰、郑学勤、许闻献、郝秉中、吴继林、林德光、何敬真、韦玉山、张开明

打印
【字体:

刘松泉(1921.10—1992.05)


  刘松泉,男,汉族,1921年10月生,卒于1992年5月,被誉为“胶魂”的我国著名橡胶育种专家刘松泉研究员,是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理事、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海南遗传学会理事、《海南农恳科技》编委会顾问、橡胶所所长、学术顾问等职。
  1953年4月,刚过而立之年的南京农学院青年讲师刘松泉听从党的召唤,率领全家告别金陵,南下羊城,又会同一批专家跋山涉水、风雨兼程来到海南儋州。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刘松泉矢志不移地开展选择优良橡胶母树工作。他们每天穿梭于深山密林,借助砍刀披荆斩棘开路,带上番薯、木薯充饥,背着铺盖,天黑后走到哪儿就在哪儿露宿,庙堂荒野睡觉是常事。就这样,刘松泉几乎跑遍了海南所有的胶园,从383个小胶园中选出了近200株优良母树,繁殖了无性系,接着又开展育种工作。

  60年代以来,刘松泉先后出访法国、马来西亚、巴西、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1960—1962年间,他从斯里兰卡引回优良品种136个,为我国橡胶优良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把引进的良种尽快推广到生产中去,他领导育种组的科研人员一手抓种苗的快速繁殖,一手抓品种适宜性试验,将良种的年增量速度从20倍提高到200倍,并在全国垦区建立了21个适应性试验区,为我国在六十年代中期实现橡胶良种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带领课题组选育出了热研88-13、PR107等一批高产品系,并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使我国橡胶产量提高1—2倍。
  1957年,刘松泉通过对联昌站36株40龄以上高产优良母树的研究,提出了幼态发育这个课题,锲而不舍坚持了33年的研究,终于在1990年完成阶段性研究,初步得出幼态无性系比其老态无性系高产50%,生长快25%左右的结论。这一阶段性成果为后来育种工作开辟了一个新途径,获农业部199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科委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刘松泉40年来钟情于橡胶事业,无论自然风暴的吹打或是政治风暴的考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不改初衷。即使病危在床,在生命弥留之际,他的心里还想着橡胶育种研究的课题,并将几十年查阅文献及外出调查研究记录的174个笔记本、文献资料交给了当时的所长。


 吕飞杰(1943.11— )


  吕飞杰,男,汉族,194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天然橡胶和热带农产品的加工工艺、分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是我国高分子物理和天然橡胶加工研究领域的专家。
  吕飞杰于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在热作两院工作。20世纪70年代,他成功研究出剪切法标准胶生产工艺,该工艺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能耗低,成本低,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橡胶生产,经济效益显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20世纪80年代,他研究高聚物共混物,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机理及结构与性能关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被列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983年度重点介绍成果之一,对功能高聚物结构开拓新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已被多家公司购买采用。
  此外,他主持的“天然橡胶结构研究”、“天然橡胶共混物研究”、“天然橡胶短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均被认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1986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荣获海南省高等教育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他致力于农业科技、农业宏观管理及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计委、科技部农业科技政策宏观研究课题各一项;多次在《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刊物上发表有关论文,与此同时,主持、参加多项农产品加工的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宗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及其综合利用研究、农副产品中天然有效活性成分的提取、分析测定与生物学、药理学作用研究及其功能食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退休后,吕飞杰继续发挥余热,担任热作学会理事长,致力于我国热作事业研究。

郑学勤(1929.07— )


  郑学勤,男,汉族,192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的天然橡胶、热带作物科学家,五十多年来他坚持在海南从事橡胶和热作遗传育种科教工作,为我国天然橡胶和热作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初期,郑学勤来到海南参与创建华南热作两院工作后,与橡胶事业结缘。他把橡胶学科的整体水平、细胞、分子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了系统的开拓性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郑学勤又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生物技术,他通过对香蕉、菠萝、荔枝等热带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向科学界和各级政府展示了海南热带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重要成果,引起世人对热作资源和技术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郑学勤参与主持的《橡胶优良无性系的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选育出一批抗风、耐寒、高产优良无性系,15年来为国家创利税53亿元,对中国天然橡胶行业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郑学勤主持的国家攻关专题《橡胶热作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关于橡胶野生资源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进入新世纪后,郑学勤在年近古稀时,又开始了全新的无核荔枝研究。海南是无核荔枝的发源地,但无核荔枝嫁接成活率极低,到2000年时成活率还不到1%,技术难题使这一新特品种难以规模化推广。郑学勤与海南本土公司联合开展无核荔枝研究,使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嫁接成活率上升到85%。该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和农业部跨越计划,并获得200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的区域创新奖。如今,已经80岁高龄的他依然坚守在科学的岗位上,带领一群研究生在科研第一线上拼搏。
  鉴于他长期在橡胶热作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1994年国家计委、科委授予他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个人金牛奖,1995年国务院授予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入选为全国劳模百名代表,参加建国50周年大庆天安门观礼,1999年由国内外发行的《跨世纪人才》杂志评为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的100名科学家。


 许闻献(1938.03—2000.08)


  许闻献,男,汉族。1938年3月出生,卒于2000年8月,中共党员,我国从事橡胶树割胶生理研究的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学科带头人。生前曾任橡胶栽培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割胶与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1961-1965年在该大学植物生态学专业读研究生;从进入厦门大学生物系开始就与天然橡胶产业结下不解之缘。在研究乙烯利刺激橡胶树增产的生理机制的课题中,首次提出了“诱导愈伤反应”假说,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与认可。
  1965年9月-1966年9月到万宁县参加四清运动;1966-1968年参加文化大革命;1968-1969年10月参加两院专案组搞专案工作;1969-1970年在兵团干部处工作; 1971-2000年在橡胶所生理组从事橡胶树乙烯利刺激研究工作。
  70年代时;我国割制改革研究初期,首先着手于橡胶实生树刺激割胶制度的探索。许闻献与课题组成员一起,长期蹲守在本院实验场试验观测点,以第一手资料证明乙烯利刺激增产效应。解决了我国橡胶实生树和国内低产芽接树乙烯利刺激的重大技术难题,形成新的技术规程。这一科研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80年代时,负责国家重点项目“中龄橡胶芽接树割胶制度改革试验”研究,足迹遍布各垦区的17个农场。经过艰苦攻关,总结出“低频、短线、少药、轮换、浅割、增肥、产胶动态分析”新型割胶技术。该成果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起主持的“橡胶晚熟无性系PR107初产期刺激割制”研究成果,199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割胶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将我国割胶生产和规模管理提高到新水平,开创了高产高效的新局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许闻献作为新割胶技术体系创始人与推动者,“中国橡胶树主栽区割胶技术体系改进及应用”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筹备组建与领导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割胶与生理专业委员会,积极推动割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患多发性骨髓瘤的3年里,他依然坚持研究工作,就在他逝世前的几个月,利用2次化疗间期,用发抖的双手,撰写了近2万字的《我国橡胶树割制改革30年》一文,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割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今后的割制改革提出了设想。许闻献的一生为我国割胶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郝秉中(1936.03— )


  郝秉中,男,汉族,1936年3月出生,在世,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和结构植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植物学会副会长。
  郝秉中是一个热爱祖国和学风正派的老知识分子。他从中国被日本侵略到改革开放的亲身经历中,深切认识到科学研究是关系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崇高事业。1964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即服从组织分配,离妻别子来到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海南岛从事橡胶和热作研究,后又动员妻子从北京农业大学调来海南工作至今。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待偶比较低,他一直坚持工作,不改初衷。
  郝秉中热爱科学研究,努力工作,勇于创新,作风严谨。他热心帮助年青科研人员成长,甘为人梯。这些高尚的风格得到热科院内外的一致称颂。
  郝秉中和他的合作者对橡胶树产量的三个关键因子——乳管分化、胶乳再生和排胶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使这些研究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其中最重要的两项研究结果是:
  一、阐明了橡胶树乳管分化机制。他们证明:乳管分化是通过伤害信号分子茉莉酸调节的。这一结果第一次把植物的胁迫信号(茉莉酸)与植物的保护组织(乳管)联系起来,开辟了利用化学物质(茉莉酸)或利用基因转化技术(如过度表达合成茉莉酸的基因)促进乳管分化的途径。
  二、揭示了乳管伤口堵塞的机制。他们发现割胶后乳管的堵塞是在乳管伤口形成了一个蛋白质的网状结构的结果;因为这个蛋白质网中包含有许多防卫蛋白,所以它除了起堵塞乳管伤口的作用外,同时还是一个生物化学的防护物,能够保护乳管伤口,防止乳管病害发生。这一发现为发展橡胶树割胶刺激剂(缓解乳管伤口堵塞,促进排胶)和防治乳管病害指出了方向。
郝秉中等关于橡胶树生物学研究成果是割胶生产技术革新的理论根据,也为橡胶树的遗传改良特别是分子生物技术的开发指出了方向。这是我国橡胶树生物学研究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同类研究一项重大成果,于2004年被世界天然橡胶研究权威组织——国际天然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授予2003“橡胶杰出研究金奖”。

吴继林(1936.07— )


  吴继林,女,汉族,1936年7月出生,2001年01月被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她在发展热作栽培研究的组织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成绩。九十年代初,她受院、所委托,具体负责我院第一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工作,实验室批准后一直担任实验室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为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事事顾全大局,团结同事,廉洁奉公,受到大家的好评。
  吴继林和她的合作者30多年来,为建立我国天然橡胶的理论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1)在橡胶树乳管分化研究中提出采胶促进乳管分化是决定橡胶产量的一个基本因素,从而为生产技术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同时证明茉莉酸(JA)这种在伤害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的信号分子,在乳管分化中起重要作用。这一结果,第一次把伤害信号JA与植物保护结构乳管的形成联系起来,这对于JA生理功能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天然橡胶生产技术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根据。(2)在橡胶树乳管伤口堵塞的研究中发现包括几丁质酶在内的伤口蛋白质网的存在,并证明它对阻止和终止排胶起重要作用,是一种生物化学防护物。这些研究是科学割胶制度发展的理论根据,也为橡胶树的遗传改良特别是分子生物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线索。这些工作都是她与她的合作者郝秉中和研究组的其它同志共同完成的,所以当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考虑对这些研究予以奖励时,决定把两枚金奖同时授予二人。
  吴继林同志在工作中表现出热爱科学、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热心帮助青年的高尚品质。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她不顾金钱的诱惑,团结科研组同志,坚持从事没有创收的应用基础研究。在科研组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自1986年以来,研究组共申请获得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仅靠很少的研究经费,科研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完成了多项重要研究任务。此后研究组又热心支持年青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成果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在帮助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同时也推动了研究所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
  吴继林等关于橡胶树生物学研究成果是割胶生产技术革新的理论根据,也为橡胶树的遗传改良特别是分子生物技术的开发指出了方向。这是我国橡胶树生物学研究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同类研究一项重大成果,于2004年被世界天然橡胶研究权威组织——国际天然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授予2003“橡胶杰出研究金奖”。

 林德光(1936.07— 2010.05 )


  林德光,男,汉族,生于1936年7月,中共党员,曾任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两院)经济贸易学院第一任院长,全国农业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物数学学会理事,全国自然辩证法学会理事,国际生物统计学会会员等职。
  林德光同志曾多次应聘到华南四省热作垦区和国内多间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讲授《生物统计》。编写出版《生物统计的数学原理》、《热带作物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生物统计田间试验》、《工业试验设计》、《多元统计教程》、《当代统计集萃》、《当代统计技术》《MINITAB应用范例》、《工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INITAB简明教程》,译著《试验的设计与分析》等10多本教材,计300多万字。其中专著《生物统计的数学原理》,1984年获辽宁省科技图书一等奖,被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及上海水产大学等六所院校作为研究生教材;《多元统计教程》和《试验的设计与分析》均作研究生教材。1989年获校优秀教学一等奖,海南省优秀教学一等奖及全国教学二等奖。
  林德光同志撰写论文67多篇,分别发表在《热带作物学报》、《热作科技通讯》、《热作高教研究》、《热带作物研究》、《生物数学学报》、《工科数学》、《沈阳农业大学学报》及《北大经济统计》等全国性刊物和国外有关学术刊物上。其中赴美国作访问学者期间撰写的论文“Multivariate Extension of Griffing’s Diallel Analysis”,1986年发表在德国主办的世界发行杂志《J.Agronomy and Crops Science》157期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该课题填补了世界双列杂交育种系研究的空白,是一项重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他编写的《国际通用统计软件开发应用》,被《作物学报》、《科学通报》等全国12家刊物处理数据,多所院校的众多研究课题作资料处理。
  林德光同志曾5次评为院校先进工作者。1985年评为农牧渔业部优秀教师、广东省先进教师、广东高校优秀党员。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评为海南省先进工作者、海南省劳动模范。


何敬真(1902.12—2004.08)


  何敬真,男,汉族,1902年12月出生,卒于2004年8月,中共党员,我国著名森林学家、植物分类学家、植物地理生态学家,原华南亚热带特种林业研究所(中国热科院前身)橡胶研究室第一主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原热带经济植物园主任、热作系主任、热作所所长,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期,何敬真主持制定了橡胶宜林地选择标准,深入广东(含海南)、广西、云南考察,曾作为总指挥,在福建省诏安县培训了100多人组成的选择橡胶宜林地的队伍,写有《福建热带作物科学技术考察报告》等选择橡胶宜林地的指导性文件,为我国橡胶北移栽培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中期,何敬真从理论到实践上解决了防护林及覆盖植物问题,总结出橡胶园防护规律。他写有《华南垦区防护林及覆盖植物调查研究总结》、《防护林及覆盖植物总结报告》、《徐闻茂名覆盖作物种类引种试验》等多个总结报告,提出在不同条件下的技术方向和具体做法,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何敬真还和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江爱良、肖椿前教授共同主持,联合六个单位对徐闻地区不同结构林带防护效能进行测定,总结出胶园的防护规律,为橡胶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未至60年代,何敬真创建了中国热带经济植物园(即海南热带植物园、热作所,现在的品资所前身),并对我国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提出科学的指导性意见。他先后出访过印度、越南、埃及、阿尔及利亚、柬埔寨等国引种及援外工作,受到过越南胡志明主席的嘉奖。多次到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考察调查研究,积极收集亚非拉美三大热带中心区地理、气候、植物资源、种类、用途及我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特点资料,分析研究指导工作,编写有《植物生态学(上、下)》、《热带经济植物引种资料》、《治疗种种癌症的药用植物名录》等书,在他的指导和参与下,热带经济植物园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各种经济作物3062号,其中从国外引进的有1348号(如印度子檀、非洲桃花心木等),其中贵重的有85种,国家推广于生产的有30种,为发展我国热带作物事业,保存、利用和开发热带植物种质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何敬真撰写的《对我国热带地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世界主要热带区的自然情况和我国热带区农业开发问题”报告提纲》等内部文件,直到今天,对我国热带地区持续农业开发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何敬真是我国橡胶和热带作物教学研究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热爱祖国和人民,淡泊名利,执着追求,竭尽毕生精力投入到我国热作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中。何敬真性格耿直,做事清廉,从不利用权力和名望谋私利,一生追求科学和真理,他身边的孩子受其影响,也投身于热作事业,儋州立业,宝岛生根。

韦玉山(1937.06—2008.09)


  韦玉山长期从事天然橡胶加工研究工作,获得多项研究成果,其中4项荣获部级以上奖励,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他具有扎实的化学工程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尤其在热工、化工基础理论,以及在化工干燥方面造诣较深。在天然橡胶干燥工艺技术的研究方面,成果突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参与“国产标准胶生产新工艺”的研究,成果在华南各省区广泛推广应用,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70年代后期,他主持“标准胶洞道式半连续干燥”的研究,获1982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80年代初期,他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以更大的冲劲,向科学的高峰奋勇登攀。主持“标准胶连续化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研究”,经艰苦努力,攻克重重难关,终于取得成功,建成了世界上天然胶加工连续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这一成果使我国天然胶加工技术跃居世界同行前列。该成果于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了发明专利。他的学术论文A production Test for continuous Drying and Baling of Standard Rubber在1985年吉隆坡国际橡胶会议上宣读,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1984年,他主持的“标准胶干燥系统的节能技术改造研究成果”,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获1986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担任加工所所领导期间,主持全所行政业务工作。1994年受院校派遣参加全国农垦2010年前科技发展规划工作。主持制定研究所“九五”计划和课题的申报工作。在科技体制改革、调整科研方向、科技开发、横向联合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主持完成农业部食品质量监测中心(湛江)的筹建。该所曾荣获农业部“七五”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及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等奖励。韦玉山本人亦获得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奖励。


 张开明(1931.02— )


  张开明同志坚持科研与生产服务思想,长期坚持深入华南垦区农场、农村调查研究和扎根基层开展科学研究。1954年至1955年2年在海南琼海老胶园进行白粉病研究,1958年至1961年在南茂、西华、院部进行麻点病研究,1972年到阳江县红五月农场蹲点进行炭疽病研究,1962年至1964年海南条溃疡病大发生,到东兴、西庆等场进行发病规律和防治研究,1965年到云南河口垦区开展根病防治试验,历时三个月,通过条溃疡病研究,制订出农业防病措施(一四不割)和药剂防治相结合,控制了条溃疡病在海南各场的发生流行,1981年到版纳各场开展调研,1982年带领课题组与云南热作所同事到勐拉重病农场开展新防治措施研究,开发出割面防雨帽和农药缓释剂等技术,随即到景洪东风勐纳等场示范推广,保证了该区秋冬季正常割胶,使该省各场年产干胶从几十公斤,增加到100-120公斤,90年代后更增加到200多公斤,累计增产干胶数十万吨,该方法使用至今。1984-1985年赴南美巴西进行橡胶危险性病害——南美叶疫病研究,在巴依亚州橡胶植区发现该病病原菌,8个生理小种为该病的抗病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研究出几项新的检疫处理方法,简化了原有的检疫措施,其成果为东南亚植胶国家采用。

  主编了《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副主编《中国热带作物栽培学》、参编《橡胶栽培学》、《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植病卷》等书籍,在国内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国外刊物发表12篇,发表橡胶热作病害译文100多篇50多万字。另外,为解决垦区“缺医少药”问题,创办全国橡胶热作农药协作网,开发出百菌清、多菌灵、十三吗啉等新农药,供各场施用,得到较好的效果。

  1997年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①编写《香蕉病虫害防治》一书;②参加省老科协工作,参与无公害瓜菜生产技术研究,海南大宗果树生产调研;③参与院及琼山市科技局组织的各类科技下乡活动,足迹到达琼山各乡镇,受到农民欢迎;④2002年发生椰心叶甲时参与了虫情调研和防治药剂筛选工作;⑤2004年应邀到云南版纳农场诊断新发生的叶病。2005和2006年又两次到版纳、河口等地农场调查新的检疫性病害,并在《热带作物科技》上发表“一种新的橡胶树炭疽病”、“橡胶白根病”和“橡胶棒孢叶斑病”文章,推动了橡胶检疫性病害的研究。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