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MENU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队伍»专家风采

专家风采:彭明——扎根海南 献身热带农业科研

打印
【字体:
  他既是我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又是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还兼任农业部转基因植物及微生物环境安全检验监督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技术负责人,国家“973”、“863”评审专家等众多重要职位,他就是一直耕耘在热带农业科研事业,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知名专家彭明。
  彭明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1990-1993年在美国奥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任研究员、美国孟山都公司资深科学家(Senior Scientist)。并获美国科学学会、微生物学会、科学研究学会(Sigma Xi)荣誉会员、美国科学研究学会(Sigma Xi)荣誉会员。
  回国前在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领域里从事了18多年的研究、教学及产业化的工作,曾在Current Genetic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Phytopathology等SCI杂志及孟山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本,申请美国国际专利13项,其中8个被美国专利局审批,培养博士和硕士生12名。
引进国外先进理念 打造知名研究所
  2004年1月起,彭明研究员受聘担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由于生物所是新组建的研究所,面临人才队伍组建、学科方向拓宽和科研条件改善等问题。回国上任后,彭明大胆引进国外科研单位先进的科学理念。提出“在5-10年内把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建设成和国际接轨的热带农业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人才培养与产业孵化平台,成为本领域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所”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抓住热带特色、挖掘生物资源,利用生物技术,创建生命科学基地,研发高新技术产品,打造热农院所品牌。”的办所思路。
  经过几年的努力,研究所已初步形成了在“热带重要经济作物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和“热带特有植物与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两大研究领域、“五大重点研究方向”、“六大重点学科”和“六大技术平台”的框架格局。研究方向在重点实验室原来注重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基础上有所拓宽,包括橡胶树、木薯、甘蔗等热带战略作物和香蕉、荔枝、番木瓜等重要果树遗传改良与分子育种、热带特有药用植物、陆海微生物资源及其活性产物研究与利用等方面。
  针对当时人才短缺现象,彭明吸引了一批国外留学人员来所应聘课题组长(PI)和科技骨干工作,如从德国回来的戴好富博士、梅文莉博士,从美国、瑞典回来的张家明博士、邓晓东博士,从捷克回来的郭建春博士等,他们在本所青年科学家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6年来,全所职工已由建所初50多人达到120多人(编制20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2/3以上,博士学历占1/3以上,PI中19人担任博士生导师。
  同时,注重研究所软、硬件条件建设。目前国家投资近3000万元的12500平方米的新科研楼已投入使用。近年来,通过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和修缮购置项目资助,仪器设备总值达3000多万元,在全院科研条件上无与伦比。
填补空白 夯实热带农业基础研究
  与水稻、小麦等大作物相比,我国热带作物的基础研究相对落后,为了加强基础研究,彭明一回国就着手建设热带作物基础研究团队,以及争取国家重大课题的支持。组织了全国的重要热带作物木薯基础研究团队,并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木薯推广品种Ku50(高淀粉)和W14(野生祖先种)和CAS36(糖木薯)3个木薯品种的基因组深度测试,同时采用Solexa、454和BAC混拼策略完成基因组数据组装。使我国在木薯基础生物学与基因组研究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木薯是三大薯类作物之一,全球第六大粮食作物,被誉为“淀粉之王”,是世界6亿人口赖以生存的食粮。彭明说,目前,美国只完成了1个木薯品种的基因组草图,而我国完成了3个。这些基础数据的获取,不仅能够阐明木薯基因组结构的基本特征,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线性分布、基因数量及其多样化演化,为全球采用新技术开展木薯基础与应用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对于进一步破解木薯高效转化太阳能累积淀粉及抗旱耐贫瘠的分子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石。木薯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将对全球粮食安全和生物能源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彭明回国后很快成为“973”、“863”项目评审专家,较多地参与了解了我国重点科技项目的布局。2009年彭明所长亲自挂帅申请获批国家“973”项目“重要热带作物木薯品种改良的基础研究” 1项,也是海南省和热科院获得的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使热科院在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任务方面取得突破。该项目填补我国热带作物基础研究方面的空白,将为解决下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生物能源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在彭明带领下,目前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超过100项,包括“973“、”863”、科技支撑、国际合作等国家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面上)课题每年近10项(占热科院争取基金项目80%)。同时,全所科技产出比以前大大增加,2008-2009年我所累计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SCI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10多部,新申请专利30多项,获批专利10多项,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2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以上工作使院所科研能力和国内外影响有了较大提升。目前他积极组织研究力量,力争使热带作物及海南特有生物资源研究的重要性被广大专家了解,争取得到更多国家项目立项支持。
围绕生产实际 解决重大科技难题
  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的毁灭性病害,全世界几乎所有香蕉种植区都有分布。自1910年巴拿马香蕉枯萎病大爆发至今,已给南美、非洲和亚洲的各主要香蕉种植国造成惨重损失。香蕉枯萎病菌有4个生理小种,在我国分布并对香蕉造成巨大危害的是FOC R1 和FOC TR4 这2个小种。由于香蕉枯萎病是土传维管束病害,病原菌从根、茎基部侵入后在维管束中侵染蔓延,一般的化学药剂难以奏效,至今没有十分有效的化学药剂防治。同时,由于FOC遗传背景复杂,长期以来对FOC的致病分子机理不清,至今尚未培育出真正抗FOC TR4的香蕉品种。
  针对这种现状,彭明研究员策划组织了香蕉枯萎病防控机理研究的国际研讨会,并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了“香蕉枯萎病菌FocR1和FocTR4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同研究团队一起完成了香蕉枯萎病致病菌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为这2个小种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重要基础,进而为香蕉抗枯萎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为防治药剂的筛选提供新的靶标,从而最终控制香蕉枯萎病的危害。在目前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研究团队下一步将开展Foc致病功能基因组研究,阐明FocR1和FocTR4的致病机理及Foc小种的变异机制。
献身热农科研 取得丰硕科研成果
  在回国的短短几年间,彭明还先后承担“973”分课题和子课题2项;“863”重大专项子项目2项,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1项及子任务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科技部社会公益性项目1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分课题2项; 以及“948”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彭明为我国热带农业科研事业竭尽全力,也取得累累硕果。几年里,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Appl. Biochem Biotechnol等SCI杂志发表科技论文16篇,中文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辑出版专著6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余名。他的工作得到生物所、热科院及社会的肯定,他担任所长几年年度考核多次取得优秀;2006年获海南省“椰岛友谊奖”;多次获海南省科技成果进步奖。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其动力源泉就是因为有一颗扎根海南,献身我国热带农业科研的执着之心。
TOP
Baidu
map